孔晓娟:如何做一名自律的大学生

发布者:大学生思政在线发布时间:2020-01-14浏览次数:1051

一个将减肥挂在口中,但是手里却总离不开零食的人,当他体重总是下不来的时候,他会无奈地告诉你:“我是有减肥的心,但是我控制不了我自己。”

一个决心想要拿奖学金,但是每晚却忍不住要“吃鸡”的人,当他无缘奖学金的时候,他会可怜巴巴地为自己找借口:奖学金虽好,但眼下的痛快也重要,两者不可兼得,唯有舍“远”取“近”,及时行乐。

一个说好了每晚11点前睡觉养生,但是最后总是玩手机熬夜到凌晨的人,当他身体抱恙,严重亚健康到医院看病的时候,他这才后悔每一个深夜不眠的自己造下的这些孽。

这样的人在身边很多,甚至说的就是我们自己,产生各种情况的根源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不自律!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如果撇开原生家庭的一些影响,单纯看后天自我因素所拉开的差距,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律与否。

何为自律,在我看来,自律即自己对自己有纪律要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心里有分寸,管得住自己。

或许有人会说,自律的重要性和作用我们都知道,但是感觉自己就是管不住自己,很无奈,也很无力。

每个人都有他源自本能的惰性,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朝着“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想要管住自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自律的人,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生活张弛有度,他们可以对抗本能的惰性和贪念,让自己时刻走在正确的轨道上。纵观那些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人,往往就是自律性极强的人。

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律的人,纵观那么多自律成功的人的经历,我将其概括为三点,即:

  1.目标清晰,心有所畏。  

  2.做事留有“弹性空间”。

  3.做人有格局。

目标清晰,心有所畏

生活处处是诱惑,想要在那么多的诱惑中依旧坚守初心,朝着自己既定方向前进,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一定要让自己生活有目标。

上个世纪50年代,有位游泳运动员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她想要在退役前完成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壮举。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她刻苦地训练准备着。挑战的那一天,她自信满满地开始了她的挑战。刚开始,天气非常好,她自身体力也充沛,所以她前进的速度很快。但是就在横渡接近尾声的时候,意外出现了,天气突然变糟糕,海面上泛起大雾,她看不清前方,也找不到任何的参照物,她心里更是没有底离终点还有多远,加上体力开始不支,于是最后她被迫终止了横渡。岸边的人都觉得很惋惜,因为她距离终点只有几百米了,她再坚持多一会,也就成功了。

事后,有个记者采访她问,为什么就差那一点了却不能坚持下去。她惋惜地回答到:“大雾遮挡了前方的视线,我之前一直看着的终点的那个灯塔看不到了,没有了目标,我便失去了动力。

从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同这个观点:生活有目标,行动才会有动力。

生活需要有目标,这里说的目标无需要等同于梦想或理想,它更多指的是自己在生活中做某件事情的出发点。当你在生活中哪怕一些小的事情上面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你还需要去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即:

  1.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2.如果我不这么做,产生了坏的结果,我愿意去承担吗?

例如:你想要管好自己的作息时间,让自己早睡早起,改掉睡懒觉和做“夜猫子”的坏毛病。这是你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的同时,你还需要从心底清楚回答两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管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为什么要早睡早起?

2)如果我不管好自己的作息时间,总是做“夜猫子”,早上赖床,这会有什么结果?

这两个问题,想必你只需思考片刻便能轻松作答:

1)管好自己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这样我就可以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就能吃嘛嘛香,做啥事都有足够的精力。

2)如果我不管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任由自己熬夜,这样就会透支身体健康,以后就会很多病痛。这样的结果自己是否可以接受,如果自己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那现在就该好好协调自己的作息时间,这样你也就管住了自己。

总结一下,想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有生活目标,目的不是让自己简单的立个flag,而是要让自己明确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以及如果放纵自我带来的不良结果,如果不良结果自己无法接受,内心的恐惧感就会驱使自己去克服当下的惰性从而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所以,要做自律的人,凡是目标清晰,心中有所畏。

做事留有“弹性空间”

自律的人,不是对外界的影响、诱惑、干扰绝对的抵制和排除,而是可以在生活出现干扰时依旧稳住自身的节奏,保持原则。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关键的秘诀,那就是——凡事留有“弹性空间”。

举个例子,想要减肥的你,如果你十分决绝地认为完全不进食,或者一点肉都不碰是让自己体重下来最好的方法(暂且不讨论这种减肥方法是否科学),你凭借着一开始强大的意志力你坚持了1周,效果也不错,减重了5斤。但是,到了第二周,你身体开始吃不消,而且看到肉食你就忍不住流口水,毕竟对美食没有抵抗力这基本是人的天性。终于有一天,你忍不住了,你给自己找借口说:“没事,我已经瘦了5斤了,今天就破戒一次。”而且在自己吃的时候内心还不断给自己“积极暗示”:就吃这一下,应该不会长肉的。然而,结果常常是,因为你太久没有吃肉了,一吃就欲罢不能,原则一旦攻破,接下来就是“无节操”,想要再回到那个原本坚持的轨道难度就很大了。

这样的例子在身边很多,有的人不是管不住自己,而是管的“太严”,没有给自己留有“弹性空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欲望一旦被压制,它其实并不会随着时间消除,反而它会在暗地里增强,在某个时间节点可能会爆发。

所以,所谓的自律,不是要将自己的所有欲望和放纵完全的压制,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划定界限,让自己的行为控制在有利于自身的范围内。

打个比方说,希望自己可以更加专注于学习,尽量减少自己在课堂或者自习的时候玩手机的行为。那无须“狠”到说去学习了就不带手机,可以尝试给自己定个规矩,每节课下课的时候可以看一下或者自习每小时可以看5-10分钟,其他时间将手机放包里。

同理,忍不住想要玩游戏的同学,想要一下子就管住自己不玩,那不太可能,那不妨先从减少玩的次数和频率入手来控制自己,然后慢慢地等玩心收住后,再提高要求。

这就是我所说的做事留有“弹性空间”。这个“弹性空间”一方面是一个过渡,可以让你在约束和管制自己某些不良行为或者习惯之初有一个比较合适的目标去过渡和适应;另一方面它也是可用以应对各种突发的状况让你暂时“破戒”的情况。

自律的人,给自己的做事规矩上设定“弹性空间”,可以减轻自己内心的约束感,同时可以让自己更加灵活地去应对一些突发的干扰。可以让你的生活不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意外”而完全放弃原则,可以让你在对自己设定的规矩和原则上坚守更持久。

做人有格局

我一直认为:人生任何事情它都有一个既定的“量”,但是这个“量”它不会均衡地分布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拥有自由分配这个“量”的权利。任何事情,当你所做的事情积累的量是在既定值的时候,你的生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但是一旦超过这个“量”的时候,或者是在人生某个阶段分配的“量”过多,此时你生活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接踵而来的是各种问题和困扰。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均衡状态下生活可以活到100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100年的寿命中可以摄入的糖分含量是100斤,如果我们可以控制住自己,将这100斤的糖分吸取平均地分配在这100年的寿命中,那么我们每年都可以摄取到1斤的糖分,也就是这辈子都是有糖吃的。但是,如果你没办法管住自己,你在人生的头30年,你就将这100斤的糖分都吃了,当你继续想吃糖的时候,你身体的糖分已超额,可能你就因此患上一些疾病,导致你人生后70年都不能再吃糖了。

这个例子肯定不符合科学依据,但是希望大家可以由此感知这个人生的“量”的含义,即凡事都是有个度的,一旦超过或者打破,自己的生活平衡将会被打破。

为何说自律的人是有格局的呢?

那些自律性强的人,不是没有欲望,不是没有惰性,只是当他们遇到诱惑和干扰的时候,他们懂得跳出眼前的苟且,站在一个更高的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自己人生的全局。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当你可以用更加长远的目光去看待眼前的一些困扰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你可以克制此时的“歹念”,换来的是更加长远的平衡甚至是成功,这时你就会有了去坚持原则的意念和动力。

所以,所谓的做人有格局,指的就是做任何事情要站在长远的目光去思考和定夺,不为一时的痛快透支未来的长远的幸福,懂得合理去分配人生各个阶段的“苦”与“乐”,凡是有分寸。

人生很贵,请别随意浪费。

时下人们都在热衷于学习各种管理,其实做好自我管理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即是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让心之所想和现实并行。

自律的修炼是一条漫长的路,因为人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诱惑和干扰,虽然无法一蹴而就,但是希望可以时刻保持在“修炼”的路上,一点点地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节奏和步伐,让生活如你所期,未来如你所望。

作者简介

孔晓娟,管理学硕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辅导员,学院党委组织员。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咨询。曾获广东省第七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广东省第七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笔试、主题演讲“十佳”;广东易班优秀工作成果“优秀网文”一等奖;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本科分会年会论文一等奖,华南农业大学“十佳”辅导员等十余项奖项;2014年出版个人大学生青春励志著作《你不勇敢,没有人替你坚强》。自2010年,受邀出席数十场大学生励志演讲,通过分享自身成长经历,向大学生传递自强勇敢,执着追梦的青春正能量。

来源:“娟娟细语”微信公众号

作者:孔晓娟